本文向给大家分享农历是指阴历还是阳历相关知识,同时小编也会对农历转阳历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在农历是指阴历还是阳历方面面临的问题,请收藏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农历是什么意思
农历是阴历,公历是阳历。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也被叫做夏历、阴历、旧历、华历等,而阳历是如今世界上通行的公历,也被叫做太阳历、公历、西历、新历等。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兼顾太阳、月亮和地球关系,中国采用公历和农历并用。
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生日
农历又叫殷历,因为是殷商时期传下的历法。也有华历,夏历,中历的说法。它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它是阴阳合历。因为农历有指导农耕的作用,而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是阳历的部分。而农历的每年又不固定,这就是阴历的部分。阴历靠观测月亮,一个月相为一“月”,为了计时方便,十二个月是一年。阳历则是观测太阳,一个日相为一年,同样为了计时方便,将它分为十二月。因为农历要指导农耕,所以它的主体是阳历,在此基础上添加阴历计时。所以在制定历法时某年的日相长短和并不是十二个月相,这时就会有闰月。
日历是阳历还是农历
我们常听有人说:“我的生日不是阳历的,而是阴历的。”这句话的问题是,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了。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的生日不是阳历的,而是农历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把阴历和农历混用,误认为阴历和农历是一回事。我国现在使用的历法是阳历和农历,而不是阴历。那么,阴历和农历,还有阳历,这3种历法有什么区别?先说说阳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公历,也就是阳历(又叫太阳历)。阳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规律制定的。地球每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1周,称为1个阳历年(“回归年”)。阳历年规定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份28天或29天),1年12个月共365天或366天。阴历是根据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月亮也叫“太阴”,所以阴历也叫太阴历。阴历的1个月叫作“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看不见月亮),十五为望日(满月)。“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所谓“月有阴晴圆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阴历月份以朔望月长度29.5306天为基础,为了避免有小数,所以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阴历中连续2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月连续4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不难看出,1个阴历年要比1个阳历年的天数少11天左右,3年下来就少了1个多月。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时序和天时错乱的现象,例如,阴历年某年春节为寒冷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春节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那是很别扭的。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过,因为中国的历法中有一项伟大的发明叫“置闰法”。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1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比如2023年、2023年都是闰年。陆游的《蜗舍》中就有“麦因多雨损,蚕遇闰年迟”的诗句。这种颇具中国特色,设置了闰月、兼顾了阴历和阳历的历法叫“阴阳合历”,学名叫“农历”。我国从夏朝开始使用农历,所以农历又叫夏历。那么,多长时间加1个闰月呢?经过计算,每3年中加1个闰月,每5年中加2个闰月,每7年中加3个闰月……每19年中加7个闰月。19年中加7个闰月后,误差消除得只差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阳历和农历基本同步了。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阳历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阳历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这样,农历就具有了保持阳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农历闰月的设置与二十四节气有关。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制定的,阳历每个月固定有2个节气(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一般每过2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例如2001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1个月的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当中这1个月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可见,农历闰哪个月,完全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需要指出的是,农历闰月的安插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有一些时候是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作“十三月”。汉初将闰月放在九月后,叫作“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用上个月的名称,再加上一个“闰”字,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天文部门统计还发现,闰月的分布并无规律性。
1954年农历阳历对照表
我们常听有人说:“我的生日不是阳历的,而是阴历的。”这句话的问题是,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了。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的生日不是阳历的,而是农历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把阴历和农历混用,误认为阴历和农历是一回事。我国现在使用的历法是阳历和农历,而不是阴历。那么,阴历和农历,还有阳历,这3种历法有什么区别?先说说阳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公历,也就是阳历(又叫太阳历)。阳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规律制定的。地球每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1周,称为1个阳历年(“回归年”)。阳历年规定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份28天或29天),1年12个月共365天或366天。阴历是根据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月亮也叫“太阴”,所以阴历也叫太阴历。阴历的1个月叫作“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看不见月亮),十五为望日(满月)。“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所谓“月有阴晴圆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阴历月份以朔望月长度29.5306天为基础,为了避免有小数,所以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阴历中连续2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月连续4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不难看出,1个阴历年要比1个阳历年的天数少11天左右,3年下来就少了1个多月。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时序和天时错乱的现象,例如,阴历年某年春节为寒冷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春节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那是很别扭的。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过,因为中国的历法中有一项伟大的发明叫“置闰法”。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1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比如2023年、2023年都是闰年。陆游的《蜗舍》中就有“麦因多雨损,蚕遇闰年迟”的诗句。这种颇具中国特色,设置了闰月、兼顾了阴历和阳历的历法叫“阴阳合历”,学名叫“农历”。我国从夏朝开始使用农历,所以农历又叫夏历。那么,多长时间加1个闰月呢?经过计算,每3年中加1个闰月,每5年中加2个闰月,每7年中加3个闰月……每19年中加7个闰月。19年中加7个闰月后,误差消除得只差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阳历和农历基本同步了。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阳历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阳历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这样,农历就具有了保持阳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农历闰月的设置与二十四节气有关。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制定的,阳历每个月固定有2个节气(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一般每过2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例如2001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1个月的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当中这1个月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可见,农历闰哪个月,完全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需要指出的是,农历闰月的安插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有一些时候是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作“十三月”。汉初将闰月放在九月后,叫作“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用上个月的名称,再加上一个“闰”字,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天文部门统计还发现,闰月的分布并无规律性。
以上就是与农历是指阴历还是阳历以及农历转阳历的相关内容,也是关于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农历是什么意思的分享。看完农历是指阴历还是阳历一文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