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降低公积金比例而不通知员工是不合法的行为。
2、公积金作为员工的一项福利和权益,具有法定性质。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为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并按时足额缴存。这意味着公积金的缴纳比例和方式都是法定的,不能随意更改。
3、降低公积金比例属于涉及员工权益的重大事项,用人单位应当提前通知员工并征得其同意。通知员工不仅是尊重员工权益的体现,也是用人单位履行法定义务的必要步骤。通过通知员工,可以确保员工了解公积金缴纳比例的变化情况,并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4、如果用人单位未经员工同意擅自降低公积金比例,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员工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恢复原有的公积金缴纳比例,并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因此造成的损失。同时,相关部门也会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管和处罚,以维护公积金制度的稳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5、如果员工发现用人单位未经通知擅自降低公积金比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维权:首先,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协商,要求恢复原有的公积金缴纳比例;其次,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要求查处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最后,通过法律途径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降低公积金比例而不通知员工是违法行为,用人单位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员工的合法权益。在未经员工同意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不得擅自更改公积金的缴纳比例。如果员工发现此类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维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7、职工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8、单位应当按时、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不得逾期缴存或者少缴。对缴存住房公积金确有困难的单位,经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讨论通过,并经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审核,报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可以降低缴存比例或者缓缴;待单位经济效益好转后,再提高缴存比例或者补缴缓缴。
按照法规,一般情况下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的下限为5%,上限为12%,单位根据自身的经济效益在5%-12%范围内确定公积金的缴存比例,一个单位账户应当确定一个缴存比例,而且单位账户内的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应当一致,不能由职工个人自由调整。而对于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等没有单位的灵活就业人员而言也是可以申请自愿缴存的,自愿缴存的比例是按照法定的5%至12%之间自由选择。
公积金缴存比例是否可以随意调整,一般因情况而定:
1、单位符合提高公积金缴存比例的条件:单位经济效益良好,一直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无欠缴职工住房公积金情况;单位和职工提高缴存比例最高不得超过各百分之十二;
2、单位符合降低公积金缴存比例的条件,单位降低缴存比例只适用于单位和个人缴存比例在百分之五以上的情况;
3、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申请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单位连续两年亏损,继续实行原缴存比例确有困难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一半的。
综上所述是小编对公积金能单独调个人比例的吗做出的相关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十六条02职工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第十七条02新参加工作的职工从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开始缴存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当月工资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单位新调入的职工从调入单位发放工资之日起缴存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当月工资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公积金缴存比例不可以随意调整,要依据具体情况调整:
1、单位符合提高公积金缴存比例的条件:单位经济效益良好,一直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无欠缴职工住房公积金情况;单位和职工提高缴存比例最高不得超过各百分之十二;
2、单位符合降低公积金缴存比例的条件,单位降低缴存比例只适用于单位和个人缴存比例在百分之五以上的情况;
3、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申请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单位连续两年亏损,继续实行原缴存比例确有困难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一半的。
法律依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职工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新参加工作的职工从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开始缴存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当月工资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单位新调入的职工从调入单位发放工资之日起缴存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当月工资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适当提高缴存比例。具体缴存比例由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拟订,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